7月5日,比亚迪和长安汽车在深圳签署战略合作协议。这不是王传福与朱华荣的第一次握手,却极有可能掀起车企“抱团取暖”的新潮流。
近年来,在资本和政策的双重作用下,新能源汽车行业产值日益攀升。然而,随着2018补贴新政的出台以及2020年补贴退坡的迫近,“新能源汽车能否独立前行”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。“浪潮褪去才看出谁在裸泳”,面对日益增加的竞争压力,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集中度将显著提升,行业新一轮的洗牌即将到来。
7月5日,比亚迪和长安汽车在深圳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将联合设立以动力电池生产、销售为主业的合资公司。双方将围绕汽车电动化、智能化、共享出行等领域展开全方位深度合作,实现优势互补、互利共赢。在为消费者带来,更加绿色、智能出行体验的同时,推动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。
在中国汽车市场近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,自主品牌车企给人留下的更多是“独行侠”的印象,各大车企之间似乎总是“英雄惜英雄”的竞争关系。但是在市场需求收窄之下,很多车企选择了从单枪匹马转换到“抱团打天下”。而比亚迪和长安的这次“强强合作”,也开辟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新的发展模式。从独行到众行,比亚迪牵手长安背后,是风起云涌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大变革。
“开放战略”第一签 比亚迪转型迎接挑战
人们谈及自主品牌中新能源技术的佼佼者时,一定不会忽视的企业就是比亚迪。“新能源汽车引领者”一直是比亚迪汽车的口号。从电池厂起家的比亚迪,如今稳居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宝座。数据显示,比亚迪2017年销量共计41万辆,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1.4万辆,同比增长13.4%。
不过如果从电池装机量的角度进行对比,就会发现比亚迪“国内电池之王”的称号正在被电池厂家撼动。2017年,比亚迪电池装机量为5.65GWh,而宁德时代的电池出货量则为10.55GWh,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。
众所周知,比亚迪在成立的23年里,其动力电池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。同样是做电池的宁德时代则是遍地撒网,不但供应包括北汽新能源、吉利、上汽、东风、长安、广汽等在内的乘用车企业,同时还包括宇通、中通、北汽福田、厦门金龙等多家商用车企业。可以说,比亚迪与宁德时代的电池之争,是汽车销量“一对多”之争。